本报记者张楠实习生申诗雨
2013年,邵冬霞赴美国举办《侵华日军细菌战、化学战罪行展》。
北京市社科联、市社科规划办科普工作部主任邵冬霞
“我们铭记伤痛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要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芽。”
对于研究、宣传抗战历史26年的邵冬霞来说,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——“当我亲手握住一把曾在侵华战场上沾满鲜血的日本军刀,指腹触到刀身冰冷纹路那一刻,电流般的震颤直透心底,震撼、愤怒。历史不容忘记!”
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,邵冬霞在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,初步接触公益事业和红色文化传播。随后,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深耕十年,深入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及伟大抗战精神的研究,与红色传承的缘分就此开始。
2007年,在进行抗战口述史收集研究时,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,她去拜访资深抗战老兵采访者、作家方军。这位作家曾访谈过17名侵华日军,家中有一把日本老兵赠送、曾在侵华战场上沾满鲜血的日本军刀。
虽然在抗战馆工作多年,但这还是邵冬霞第一次亲手触碰日本军刀,此前她仅在抗战馆的玻璃展柜内见过。强压着翻涌的痛楚,她拿起那把军刀凑近细看。当目光落在刀身那道深嵌的血槽时,她的心猛地一缩——这道凹槽,原是为了让刀刃刺入躯体后,鲜血能顺着槽口汩汩流出,好让施暴者能更轻易地将刀拔出。
邵冬霞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画面:侵华日军就是举起这样的军刀大肆屠杀无辜的中国百姓。她用微微颤抖的双手攥着那把曾沾染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军刀,心中被震撼、愤怒等复杂的情绪塞满。
浸透血泪的日本军刀,是历史的无声控诉。看着它,让研究抗战历史的邵冬霞深刻感受到了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。
2008年寒冬,邵冬霞跟随多位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强征的年迈劳工,前往北京东城区炮局胡同的“炮局监狱”旧址,这里曾是日本陆军监狱,关押过著名抗日英雄、爱国将领吉鸿昌,也关押并转运过劳工,如今地面建筑仅存碉堡及电网遗迹。途中,一位沉默的耄耋老人在岗楼旁停下脚步,缓缓说道:“我在这个监狱里关过。”随后,他望着监狱遗址,喉结滚动了好几下,才从牙缝里挤出四个字:“生不如死”。老人的话让邵冬霞感慨万分,“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。”与历史见证者面对面的接触让她深刻意识到,对抗遗忘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让抗战记忆代代传承,则是她作为一名红色守护人的使命担当。
2013年,邵冬霞远赴美国纽约、新泽西举办《侵华日军细菌战、化学战罪行展》。展厅里,泛黄的史料照片、幸存者的证言手稿与实物展品静静陈列,她站在展板前,向参观者细致讲述文物背后的血泪故事——从731部队的暴行到毒气弹下痛苦的哀号,从平民的挣扎到战士的英勇抗争,让异国观众能够透过文字与影像,触摸那段遥远却沉重的历史。随后,在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,她又与参加座谈会的历史学者、老兵后裔围坐交流,当提及中国军民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牺牲时,她声音沉重却带有力量:“我们铭记伤痛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要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芽。”正是这次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对话,让她有机会站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军民的抗战故事,让世界看见东方战场的不屈身影,实现从“本土宣传者”到“国际传播者”的蜕变。
在抗战馆工作期间,邵冬霞还着力培育红色文化传播的后继力量。她跑遍北师大、南开大学、首师大、国际关系学院等知名学府,引进多名优秀的历史和国际关系专业硕士、博士研究生充实抗战史研究队伍。她采用“老带新”“研学结合”等模式培育研究人才与讲解员队伍,为抗战历史研究与宣传筑牢根基。
2015年,因工作需要,邵冬霞调任北京市社科联、市社科规划办工作,又在社科普及阵地继续宣传伟大抗战精神。“这是晚上9点多,我和专家还在商量第二天要推送的‘抗日谍战系列故事’的文章。一直到半夜12点20分了,我们还在讨论稿件内容。”在邵冬霞的手机微信上,和专家学者们就稿件内容的讨论常常是“全日无休”。她策划制作推出的《百年之路—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》系列精品课程,动漫系列片“社科小普带你看长城文化带”讲述长城抗战故事等短视频,点击浏览量达千万人次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邵冬霞早早便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抗战精神宣传普及活动。从梳理史料、邀约专家到打磨内容,每个环节她都坚持精益求精,只为让历史的回响更加清晰。
近日,她参与策划的首都博物馆“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”(暂定名)已进入筹备收尾阶段。这场展览将与其他主题展一道,亮相北京大观园“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”主会场,用“人工智能+互联网+新媒体+科普”的方式传递真实的历史情感和时代精神。
17年来,那把日本军刀带给邵冬霞的心灵刺痛一直没消减。她对记者说:“多年来,我一直在努力推动抗战精神从展柜中走出来,化作红色火种,在寻常百姓的心田里落地生根,在新一代的血脉中生生不息。”
- 上一篇: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在安徽宣城举行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- 下一篇:没有了